本报讯 2014年1月3日,我校学术会议中心中报告厅里座无虚席。从白发苍苍的耄耋老者到初涉医大的弱冠青年,一个共同的名字在他们之间传颂不断、绕梁不绝,那就是——朱宪彝。这一天,是天津医学院(即澳门新萄京娱乐场99345前身)首任院长、著名临床内分泌学家、医学教育家、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朱宪彝教授诞辰111周年的日子。学校党委书记姚智、副书记俞绍平,老领导崔以泰、王正伦、高虹、栗政中、王纪彬、张文清、王兴民与部分教师、医务人员、学生代表一起以“弘扬天医优良传统,践行德高医粹精神”为题举行座谈会,深切追忆、缅怀朱宪彝老校长的光辉业绩,以期传承精神遗产、砥砺后辈学人。座谈会由党委副书记俞绍平主持。
在原天津医学院院长、朱老学生王正伦教授看来,恩师学识渊博、医德高尚,影响几代学子,桃李满天下。王教授深情回忆了朱老校长生前放弃私人开业、投身医学教育,建立天津医学院的艰辛历程。其间,拒拿高额工资、援助困难患者、不事声张参访、自掏腰包接待、创设查房制度、注重教师培养、严格要求学生、团结有识之士、开展全市病历大讨论等细节无数,可堪历数。作为医学界的杰出代表,朱老校长做到了创伟业、建奇功,德高医粹、垂范后世。
原我校党委书记崔以泰与朱老校长相处30年,在他看来,朱老校长光明磊落、贡献卓著,其间故事更是感人至深、催人泪下。建校之初,办学不易,朱老校长把全国很多知名教授请到医学院任兼职教授。名师的授课开阔了师生眼界、提高了专业水平。由朱老校长发起,每星期四晚上的全市病历大讨论学术气氛活跃,学生受益匪浅。文革后,病历讨论一度恢复,朱院长曾登台首讲,激动处嘴唇磨破,讲稿染血。文革中,朱老校长爱护常识分子,曾提出“不要对常识分子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做法”,也曾为保护学校教学设备、订阅外文期刊、保障学生专业学习时间而据理力争。文革后,朱老校长曾婉拒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组长一职,高风亮节让与后辈。2014年是朱老去留肝胆临终“四献”30周年,就在去世前一天晚上,他还在批改研究生的答辩论文,直到半夜。第二天早晨感到不适,未及抢救,撒手人寰,临走时穿的内衣袖子都是破的,洗脸毛巾都成了条条。
原我校副校长栗政中则追述了朱宪彝老校长成长读书、从医救人、开展科研的光辉历程,也从自付房屋修缮费、乘公车看戏等细节折射其严于律己、宽以待人的道德品质。原南开医院院长王兴民回忆起总医院病房里,朱宪彝《医学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恢复元气》一文的由来及其时代背景。而朱老校长不同时期对妻子、儿女的情感遗憾,对校址“买土垫地、围墙造势”的建设遗憾、对回馈母校的囊中羞涩之憾、对医学院贡献不够的临终之憾,终有“四献”之举等等,从另一个角度彰显出其不沉湎于成绩、总是向往着未来,能够自省、找到不足,而昭示给别人的则永远是光辉的一面。
原我校党委副书记高虹也谈及自己与朱老校长的10年接触。在其看来,朱老校长作为伟大的医学教育家非常注重学生的培养,1959年曾设立医大附中并在高中阶段开展医学基础教育;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,曾主持师资队伍情况普查,为教师职称晋升铺垫基础;为人简朴、谦和,是优秀的共产党员。半个世纪过去了,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。
党委书记姚智在讲话中指出,大家怀着崇敬心情总结学校60多年的发展历程,思考传承所在,特别是朱宪彝老校长的治学精神是面对历史、挖掘历史应有的态度。改革与回归同样重要,大家需要回归到医学教育的轨道上来,而如何回归则依靠对60多年历史的梳理。“学生为本、学者为先、学术为基、学风为要”就是梳理的原则。姚书记回忆道,他1979年上大学,朱老校长在当时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言犹在耳,“大家医生的职责是让大家自己失业”。现在想来,朱老校长以预防为主的医学教育思想已然明了。在总医院实习时,听说老校长要去查房,大家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开始忙碌的工作,榜样的力量一目了然。大学毕业时,以班级为单位上台领毕业证书,反复确认后发现要给自己颁发证书的就是朱老校长,当时的心情激动万分,无以言表。姚书记说:“1月1日,我去老校长的铜像下站了一会儿。我想,我的履新以梳理朱宪彝校长的治学思想开始,以改革与回归并举,促进学校整体发展,也将围绕‘学生为本、学者为先、学术为基、学风为要’制定实施细则,传承、发扬朱老校长的精神。敬往思来,大家要以实际行动去创造医大更加美好的未来。”(离退休管理处 党委宣传部)